抓“诊改” 激活力 促发展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10月22日)
校长 刘建强
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为促进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必须自主、持续开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因素的诊断与改进。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对诊改工作进行了精心部署,顶层设计了实施方案,并向教育厅申请了首批诊改试点单位。今天,我们召开大会,其议程之一就是进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动员,目的是促使同志们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地做好我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一、充分认识“诊改”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准确把握“诊改”工作的内涵和特点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是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指导要求而开展的。
其工作方针是:“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工作目的是:促进高职院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发展。工作目标:一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改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形成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学校质量保证能力。二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相关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三是形成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引导高职院校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及质量标准,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自主发展创新机制,建立完善以学习者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原则是:全面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自主诊改与抽样复核相结合;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
相对于评估来讲,“诊改”有5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目标不同。“诊改”是为了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发挥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逐步建成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制度。而评估是为了督促院校按照既定目标、标准的要求,建立起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系统。
二是动力不同。“诊改”的运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需求,来自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虽然建设难度较大、过程较长,但能够形成常态,持续改进。而评估作用下形成的质量管理系统,其运作动力主要来自于行政指令。虽然建成难度较小、效果易见,但院校容易产生被动应付心理,质量管理容易出现时紧时松、上紧下松现象,持续改进动力不足。
三是标准设置主体不同。“诊改”的标准由学校制定,在不突破教育部设定底线的前提下,各院校都可以补充设定适合自身实际的标准,并可以随需求的变化和达成的状态不断修正,甚至提出“跳一跳够得着”的新标准,始终保持改进提升的激情与张力,故称其为“需求标准”。而评估的标准由评估的组织者设定,同一主体组织的同类评估的标准则基本统一,称之为“既定标准”。
四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角色不同。“诊改”中,教育行政部门起着规划、设计、引导、支持的作用,扮演指导员和教练员的角色。他们在质量保证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引导、帮助院校建立“诊改”制度体系、复核院校“诊改”工作实际效果、督促院校有效改进来体现,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院校的第一责任人地位,直接组织“诊改”。而评估中,教育行政部门是组织主体,扮演的是指挥员、裁判员的角色。
五是运行形态不同。“诊改”是质量生成主体为了找准定位、调整纠偏、持续改进而设计的运行模式,类似于日常的自我保健,注重的是过程。而评估是为了对教育机构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等做出评议和估价,类似于到医院体检,注重的是结论。
(二)建立“诊改”制度是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新举措
目前,高职院校建设已经进入综合改革阶段,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综合改革的一项新措施,在管办评分离的大环境下,通过诊改工作帮助高职院校激发创新活力,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经济、提升自身能力和综合实力。
建立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让职业院校能够在不依靠外部评估的情况下,把内部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将社会赋予院校的质量保证责任落到实处;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探索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营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特点的现代质量文化,也是为了使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职业院校内部质量的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地履行质量管理的职责,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省教育厅将通过对高职院校自主诊断结果、改进措施进行复核,并以复核结论 “有效”、“异常”、“待改进”三种结果,反映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学校发展意义重大。
(三)“诊改”工作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推进学校深化改革的重要机遇
“诊改”工作,既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又是学校继续发展的需要;既是对学校工作的检验,又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机遇。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核心是要解决质量问题,这是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势在必行。
近年来,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学校党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实施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学校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是学校治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制定了学校章程和学术委员会章程,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的要求,成立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教学、科研、财务、招投标、合同、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等各个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学校管理。二是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一次性成功申报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两个国控专业。湘潭市中心医院成为我校附属中心医院,湘潭市六医院成为我校附属康复医院;三是学校招生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16年,第一次招生录取分数线居全省第23位,上三本分数线学生100余人,学生报到率达96%;四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省村医培养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承办了全国检验专业技能大赛,并获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各一项,在全省护理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二项;五是各项改革初见成效。通过市场换投资的方式,引进社会资金近千万元,全面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所有学生宿舍空调全部安装到位,学生住宿条件得以改善;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展开,全校保洁、绿化、日常维修、门岗保安、宿舍值班全部物业外包,提高了效益,节约了成本;引进两家大型餐饮公司,对两个校区的食堂进行全面改造,师生就餐环境与质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六是校园面貌一新,新征土地围墙建设基本完成,完成了学校总体规划报批工作,以极少的资金对两个校区的道路进行了提质改造。学校的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
但我们也知道,学校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一是缺乏标志性的成果, 既不是国示范,也不是省示范,甚至连一个省级特色专业群还没有。学校社会影响总体还不大。二是内涵建设亟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两个国控专业申报来了,但专业教师少、双高人员少、“双师型”教师少。专业建设与发展不平衡,实训室建设特别是临床实训中心建设还在筹建阶段。三是治理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规章制度还需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部门工作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治理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深化改革任务艰巨。诸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是两大关键性改革,或没有开始,或还在讨论阶段。五是教学中心地位不突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研水平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解决这些问题的抓手是什么,就是切实抓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工作;衡量学校内涵建设成效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得到教育厅复核认可的诊改结论。“诊改”工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诊改”工作将促使学校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改工作机制,形成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学校质量保证能力。其次,“诊改”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由教育部开发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通过加强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对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第三,这次“诊改”工作项目多、要求严、规格高,是对学校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梳理。通过学校自主诊改与教育厅专家复核,我们可以很好地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发展上的偏差,从而推动学院的各项建设。
二、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开展“诊改”工作
(一)加强领导,协调配合,确保组织有力
为加强对诊改工作的领导,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各项工作,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诊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诊改工作的开展。设立了诊改工作办公室、4个专项建设工作组和诊改工作宣传督促考核推动组,各个组长均由校领导担任。此外,还设立了诊改咨询专家组,聘请省内高职教育研究专家和校内退休专家对学校诊改工作进行咨询指导。作为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的综合协调部门,诊改工作办公室必须全面加强对全校诊改工作的指挥、协调与统筹安排。各部门要组织落实各项诊改任务,确保工作进度,确定工作重点,明确完成时限;要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要责任到人,做到人人有目标,个个有任务,确保诊改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理清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步骤
学校已经出台了诊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步骤。
学校诊改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一是顶层设计、分段推进。即顶层设计我校“质保体系”架构与内容、“质量诊改”项目及要求,制定学校“质保体系”建设与“质量诊改”实施方案,分“质保体系”建设、“质量诊改”、省教育厅“复核”三个阶段推进我校诊改工作。二是分解任务、制定方案。根据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将“保证体系建设”和“质量诊改”任务分配给各诊改专项工作组,各诊改专项工作组将所负责的任务分解给二级院(部)及相关部门(以下简称“责任部门”),“责任部门”根据学校整体安排和“质保体系”建设与“质量诊改”任务与要求,诊断部门存在的问题,确定本部门“质保体系”建设与“质量诊改”任务,报各诊改项目工作组和学校诊改工作办公室,形成学校“质保体系”建设与“质量诊改”实施方案。三是部门组织、领导督办。“责任部门”根据学校实施方案,将“质保体系”建设与“质量诊改”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对照验收标准,自主改进存在问题,完成建设与诊改任务,接受学校复核。四是月报月考、学校复核。各诊改专项工作组每月上报“质保体系”建设与“质量诊改”任务的完成情况,学校诊改工作办公室和督查组每月汇总,视情况组织对各部门负责的改进任务的完成情况、完成质量进行复核,形成统一结论。
总体目标是:以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为抓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加快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创双一流职院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是:一是建立网络化、常态化、信息化、全覆盖的校院二级质量保证体系。从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三个环节,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建立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5个完整且相对独立的系统,形成层级职责清晰,系统协调,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二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学校质量保证能力。二是形成信息化质量管理机制,利用学校信息化系统进行信息反馈,形成信息化质量管理机制,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三是形成满足医卫人才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文化。建立以满足医疗卫生行业人才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要求为标准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增强师生质量意识,将“广德爱众 、砺能善医”校训融入到学校质量文化中,不断提升学校质量文化内涵,形成教职员工人人讲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和质量文化氛围。
根据学校工作方案的进程安排,我校“诊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今年9月到2017年2月为建立具有学校特色、全方位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阶段;2017年2月到10月“质量自我诊改”阶段;2017年11月为接受教育厅复核阶段。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的常规工作,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依据诊断项目表,进一步细化任务,找准问题,明确责任,确保诊改工作高质、高效的向前推进。
(三)把握重点,确保诊改工作收到实际效果
本次诊改工作的核心任务是要求学校根据自身需要和特点建标、建制、建平台。即: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不同层面的标准链;建立学校各职能部门工作制度及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方面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一个人人参与、处处覆盖、时时共享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工作和学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要区分轻重缓急,分段推进,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质量归根到底靠自身保障,诊改工作的关键环节还是在于“诊”和“改”。各专项组、各个部门、各个二级学院要严格对照标准和制度,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摸准自身实情,深入查找质量保证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系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认真开展自我诊断。要对症施治、标本兼治,有针对性地改进,实现质量保证螺旋上升。最终要以自我诊改为手段,促使我校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常态化、富有自主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把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做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将社会赋予院校的质量保证责任落到实处。
三、标本兼治,建立学校“诊改”工作长效机制
(一)开展“诊改”内容学习
一是要准确把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内涵,转变观念,了解高等教育的新常态,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目前,我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还在初步构建阶段,要透彻理解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工作文件精神,明晰学校如何建立、如何推进、如何保证、如何监控、如何诊断与改进的思路,必须加强学习、深入研究。诊改办要做出系统的学习安排,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学习,深入理解诊改的意义、准确掌握标准内涵,不断更新理念,找准自己在诊改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明确个人职责。二是要准确把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主要任务,尤其对于质量保证体系的5大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诊断点,120个条目要有深刻的把握。三是要把学习文件精神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突出学习效果。诊改办公室、开云(中国)以及各部门要开展好学习培训,制定学习培训方案,通过聘请专家讲座、专题学习培训与部门学习相结合、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等形式开展系列学习培训活动。通过学习激发我们全体教职工自觉参与“诊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树立全员、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理念,各部门要根据学校诊改工作的部署,做好动员,做到全员参与,减少旁观者,形成自我诊断和改进的内动力。
(二)坚持“三个结合”,推进诊改工作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是一个持续改进的长期过程,诊改工作是周期性的常态工作,也是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以“诊改”工作为抓手,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硬道理,它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涉及学校办学理念和定位、质量观、人才培养目标,师资、专业及课程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等方方面面,因此,在推进学校诊改工作中,必须做到三结合。
一是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我们在推进“诊改”工作过程中,要加强“诊改”工作与日常工作的结合,妥善处理好二者关系,日常工作必须围绕诊改工作,诊改工作必须融入日常工作。两者都要抓,不能搞“两张皮”。各部门要主动了解自己的“诊改”工作任务,加强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把日常工作同所担负的“诊改”任务密切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合力,促进日常工作顺利完成,促进“诊改”工作各项任务有力推进。
二是与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结合。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是通过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开展管理制度标准建设行动,开展管理队伍能力建设行动,开展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行动,开展学校文化育人创新行动,开展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行动等六大行动,来推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带动学校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诊改”工作的推进可以对学校管理水平提升的效果进行诊断,促进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行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把“诊改”工作与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相结合,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明显提高,有利于形成师生质量意识,形成质量文化氛围,推进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三是与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相结合。 治理体系建设就是要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制度安排,就是要在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形成保证制度和组织体系灵活运行的机制。治理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通过推进“诊改”工作,可以检验治理体系建设的成效。因此 “诊改”工作与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形成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长效机制,有效形成和提高学校治理能力,解决学校发展中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三)边实施、边诊断、边改进,建立学校“诊改”工作长效机制
“诊改”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人才培养工作和学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诊改”的要求也是体现职业院校的自主性,强调校本化“诊改”工作的特点。学校在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过程中,首先要全面把握,全面推进。对照诊改指标体系全面分析学校现状,发现优势,确定特色,找出问题,拿出解决方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诊改措施。同时,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要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性的开展工作,结合学校绩效考评、月评月报工作,真诊真改,稳步推进,在实施过程中,边诊断、边改进,标本兼治,建立学校“诊改”工作长效机制。
总之,诊改工作是一项要求高、内容新、影响大、涉及面广的工作,诊改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现实性和紧迫性,要求全校师生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不断提升我校的管理水平与办学水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同结一心,脚踏实地,积极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迎来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