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开云登陆入口 > 质管办 >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专题网 > 专家指导
刘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8-06-01 09:18 | 编稿:郭劲松 

作者:刘阳,系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

质量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推进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基本条件。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创新。“诊断与改进”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文件要求,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正在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本文对加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建议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研究提供思路。

一、塑造全员质量文化,营造良好的内部质量保证氛围

质量文化是指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关于质量的意识、道德、行为、制度、责任感以及价值观等,要想真正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最终必然要综合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目前职业院校普遍重视质量的大环境下,质量提升应是职业院校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要达到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局面,唯有不断形成学校质量文化,引导全体师生认识质量的重要性,增强人人都是质量生成者的主体意识,自觉执行质量标准,积极推进质量建设,才能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两个方面工作:(1)要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内生动力,牢固树立全面质量观,全面提升质量意识,自主开展诊断与改进;要有标准、有相应的工作制度、有科学的工作流程,并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有学院自身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2)要明确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宗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充实学院教育质量文化,推进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实现治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利益相关方满意度的持续提升,全面达成并不断超越原定目标,实现同步提升。

二、明确质量标准,健全内部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标准是推进质量诊改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施质量诊断的依据和根本保证。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参考指标(坐标)体系”中,包含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参考诊断点,共涵盖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高职院校要围绕这些要素,对学院常规性工作进行系统地梳理与分析,结合自身的发展与特点,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等五个不同层面的标准链。具体来说,主要是:(1)制订学院各专业建设规划,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制订课程建设规划,建立课程标准;(3)制订师资建设规划,完善师资发展标准;(4)制订学生培养规划,明确学生发展质量标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不同层面的质量标准链,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的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三、健全组织机构,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成立了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内部质量保证委员会(简称为“委员会”),以保障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从组织架构来看,大部分学院是由院长或书记担任委员会主任,其它院领导为成员。委员会主要负责质量保证体系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审定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规划(方案);审定各层级内部质量保证目标和标准,审定质量事故处理结果;接受内部质量信息反馈,调控影响内部质量关键因素,保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顺畅。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任命专职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则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兼任。质量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1)负责组织、协调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2)制定学院内部质量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规划、工作方案;(3)制定目标考核与绩效奖励制度;(4)组织各专项工作小组开展诊改工作,组织开展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工作。在质量保证委员会下设质量保证体系构架组、教学质量保证组、学生发展质量组、师资质量保证组、服务质量保证组、协同发展质量组、质量管控组等多个专项质量保证组,负责相应专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任务落实,工作规划(计划)、工作方案、工作标准和工作制度的制定、审核、执行、监控及相应工作的自我诊断与改进,督导各部门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改进(PDCA)的闭环管理理念,强化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事前质量建标、事中实时监控、事后诊断改进。通过构建持续、闭环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的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形成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有机结合的内部质量管控机制,做到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常态化的课程质量诊改机制、常态化的师资质量诊改机制、常态化的育人工作诊改机制和质量事故管控机制等。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诊改工作信息平台

建设高速通畅、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环境,要加强软硬件建设,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化校园环境、智慧型教学系统、海量化教学资源、人本化教学模式、效能化服务模式,完善诊改工作信息平台,为师生学习提供服务,为教学管理服务,为诊改服务。开展“诊改”工作要以人才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为支撑,以事实和结果为依据,为了即时采集到这些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人人都做源头数据采集人,实现数据平台动态化管理,让数据开放共享,依据事实数据进行诊断,结合数据结果做好改进工作。目前,关键是要建立校本人才工作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制定采集与管理平台的相应制度,加强平台数据的应用与分析,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发挥平台数据采集方便、快捷、准确等优势,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概括及提炼,发现问题,推动诊改。

五、调动第三方力量,形成多元主体组织多维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应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这要求职业院校质量不仅要接受内部师生的诊断与评价,还要接受社会的评价与监督。同时,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行业产业性和技术技能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意味着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企业,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对接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调动第三方力量,形成多元主体组织多维评价机制。一方面,要探索多种合作途径,使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参与学校的自我诊改、省市诊改复核、专业教学质量诊改等工作;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诊断与改进”结果,实行评估组织主体分离,分别组织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评价,帮助学校及时发现问题与差距、实现有效调适与改进。只有通过多元主体组织多维评价机制,让不同评价主体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才能做到诊改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大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途径。开展质量诊改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完善治理结构,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保证体系,有利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在明确的标准与目标体系下,在健全的组织架构指导下,通过信息平台完成数据采集、应用与反馈,形成以质量为核心、以制度为保障的科学运行机制,并通过多元主体多维评价进行改进和循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将成为高职院校质量追求的恒久目标。